全国服务热线:

0571-58506776

0571-64626910

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引领美丽乡村创新建设—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采风

浏览次数:1633        发布时间:2020-06-20 22:29: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农村发展离不开“农村智慧”。

行走在蕉岭县三圳镇,错落有致的民房外,墙绘着浓墨重彩的客家壁画,诉说着千百年来英雄的故事;宽阔平整的农田间,村道纵横交错,乡村咖啡屋、乡村公园、人工湿地和休闲景观路星罗棋布,俨然走进一个世外桃源。

乡村咖啡屋

这是广东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的一个微小片段。农村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近年来,广东省将建设南粤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以点带面铺开建设。

在具体实践中,广东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奋发有为的改革热情,探索出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样本”。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面对着诸多共性的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此背景之下,总结有效经验、拓展思路,成为关键所在。


01   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补齐短板共奔全面小康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补齐城乡发展短板,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思路,不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九岭村建立了广东省首个美丽乡村培训学院,将培训学院直接建在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把农村的发展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为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撬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是广东省第一所专门以培训“三农”实践人才为目标的综合机构,是省委农办“广东美丽乡村建设(蕉岭)培训基地”、省农业厅“广东新型职业农民(蕉岭)示范基地”、省委党校“干部教育学院现场教学点”、省住建厅“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人才(蕉岭)培训基地、省团委“乡村振兴战略青年人才(蕉岭)培训基地”。

办学愿景

学院坚持立足岭南、扎根乡土、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乡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研修班为起点,围绕“乡村组织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振兴”等领域开展研究培训,发起举办岭南乡村发展论坛、筹建岭南乡村创新发展联盟,全面搭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全领域交流、研讨开放平台。

服务面向

以各级机关干部、基层农村干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兴职业农民、农村社会组织成员等为培训主体,重点开展乡村经营与管理人才、乡村信息化与互联网人才、乡村发展课题研究、乡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等业务。


名誉院长

2017年12月24日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举行了名誉院长颁发聘书仪式,著名三农研究专家、首批长江学者徐勇教授被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聘请为名誉院长。此次聘任徐勇教授为学院名誉院长是学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人才的一项重大举措,进一步拓展了学院合作平台,创造了发展新机遇,在学院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教学水平、举办论坛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徐勇  (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徐勇,1955年7月15日生,汉族,湖北省宜昌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

主要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是国内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自治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之一。2006年11月30日,徐勇教授走进中南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的第36次集体学习会上,作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的讲解。

02   破解乡村人才瓶颈 美丽乡村呼唤创新引领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核心是人才。当前,乡村发展普遍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保障乏力等问题,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瓶颈性问题。

如何才能在乡村振兴中起好示范?——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成为广东省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经验的责任与选择。


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新农村建设有效经验、梳理不足、拓展思路,凝集发展的正能量,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建立“美丽乡村培训学院”的意义不言而喻。为了有效破解乡村振兴存在的人才、技术等发展难题,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的选址就是一大特色和创新,直接建立在农村里,与农村的实际紧密结合。可以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院围绕村镇规划、创意农业、农村电商、乡愁文化、农村产权、农旅结合、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基层治理、精准扶贫、农业现代化等领域开展研究培训。创新培训方式,以美丽乡村培训学院为平台,持续提升各级干部规范村庄、建设村庄、经营村庄、管理村庄的实践能力,达到善用农村资源、改善农村环境的目的,确保新农村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农村老百姓。


03   多方合力打造“三农”智囊基地

学院位于蕉岭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核心区块,由蕉岭县与浙江卓创乡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运营。学院是座“取本地之材,融当地之美”的特色建筑,整体延续“围龙屋”围合布局,与周边建筑和农村休闲旅游景观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的一座地标性建筑。学院一期总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主要功能为培训、研讨、乡村图书馆,可同时容纳200余人授课,100余人用餐。学院二期将结合乡村民宿打造,配套改建学员宿舍,可容纳200余人住宿。


1号楼【红砖林】:在设计上运用“岭南园林”中小格局空间借景手法,将入口空间先进行适当压缩,再通过游走进行逐步放大。利用村中最常见的建筑材料——“红砖”,以通透的形式砌筑高低错落的室内景墙。同时,结合卵石、块石、竹子、木材等乡土原始材料的运用,重新组织大厅空间的行游视线,突出园林“疏密得宜”、“曲折尽致”、 “眼前有景”的三重境界。设计试图通过材料与空间的解构与重构,将乡土的“俗”转化成一种文人的“雅”,让一直以来被乡村自身所嫌弃的传统建筑材料得到重新认知,并展现其粗粝质朴、丰富多样的美感。

2号楼【缸爿园】:乡村的生活化、差异化、在地化,是其区别于城市空间的三个主要属性,乡村独特的肌理质感也来源于此。通过对蕉岭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量田野调查,我们发现了一种最生动有趣却最不起眼的建筑装饰材料——“水缸”。不同规格,质感,颜色,烧制程度,土壤金属含量,水分含量,会形成千变万化的水缸样式。回收这些美丽质朴却残破不堪的水缸,将其碎片化并重新砌于墙面,同时混合卵石、毛石、花岗岩、红砖以及青瓦等传统乡土材料,绘制出一幅幅既细碎抽象、又整体统一的,可触摸的,来自乡村生活的艺术品。


餐厅】: 餐厅空间利用玻璃幕墙形成通透明亮的用餐环境,同时在中间设置拥有独立内景的两间十人座包厢。通过折叠门的运用,两间可灵活合并为一间,增加用餐氛围及舒适度。而景墙由村中另一主要建筑材料“生土”抹面而成,形成质朴的入口空间体验。


学院将在总结蕉岭和各地“三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开设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精准扶贫工作、农村电子商务等专题培训班,通过“学术研究、专题培训、主题论坛、政策咨询、规划设计”等方式,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典范和全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实践指导、政策研究、智库咨询、孵化创新基地。提高领导干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水平,提升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领导者和生力军。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智囊基地的作用。

04   与省内外高校合作,打造本土专家团队

       如何更好来办教学?

首先是师资力量雄厚,学院与包括华中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在内的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商业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课程体系实事求是、丰富多彩,邀请全国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和省、市、县各级领导,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进行解读;还将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干部、经济社会组织负责人走上讲台,为各地干部学员进行交流授课。


同时进一步拓展培训对象,将机关干部、农村干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新兴职业农民、关联企业等人群,纳入学员体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乡村经营与管理人才、乡村信息化与互联网人才、乡村发展课题研究、乡村发展规划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等业务。


为广东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层干部培训和新农村研究培养更多实践人才,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智库作用。


05“理论+实践”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

       让农民与专家同台授课

学院直接建立在蕉岭的田间地头,在选址上是一种创新,突破了以往从理论到理论的限制,可以给予学员最直接的现场感,“当初为什么要改革”“当初的难题是怎么解决的”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当事人,寻求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教授刘义强表示,学院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在以后,逐步把梅州、广东乃至全国的经验收集起来,编制成具有研究价值的教案。在日常授课中,建议由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同时授课,邀请有经验的农民、村干部等讲解具体操作,理论专家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经验,提升基层干部规划、经营村庄的能力。

优化课程体系,并组建“客韵寿乡”专家讲师团,以及一批本土专家培训团队。以九岭村、芳心村、白马村、东岭村等名村为基础,拓展区内现场教学点。提升学院办学影响力,助力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学院着力打造立足梅州、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乡村振兴教育基地、新农人学习成长基地,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交流、示范、推广基地。

06   培训学院带动培训经济新增长

把美丽乡村和培训经济挂钩,是近年来蕉岭县乡村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口。学院的建立给乡村建设铺设了培训经济的发展绿道,带动了培训经济在乡村土地上的新增长。

“去年我们共开设了69期培训班,接待了4000个学员,直接带来180多万元的培训管理费。”党校领导兼学院代理院长吴威说,美丽乡村培训班带来的不仅仅是培训管理费用,还延伸到住宿、餐饮、土特产等产业,已经成为蕉岭县新兴的绿色产业之一。

学院正努力通过“学术研究、专题培训、主题论坛、政策咨询、规划设计”等方式,坚持质量办学,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对外培训业务,提高教学水平,深受学员的好评。

教学点简介

1、众创中心

众创中心坐落于新铺潘田村、福岭村交界石窟河堤上,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600万元,规划建设客家文化展示区、众创产业区、生活休闲区,资金从扶持村集体经济中与新铺乡贤企业家众创运行。

众创中心是新型农民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众创中心建成后主要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对本地区的工业、农业、林业、牧业、手工业、运输业、电商业、旅游业等拉动大发展。同时,通过这个平台将外出乡贤、外商的先进技术、先进产品、先进的管理经验将辐射到全镇各村的创业服务发展中心,为外出乡贤、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乡村人才等提供中打造科技示范、成果转化、融资孵化、平台服务为一体的众创中心,达到同创同业共赢的发展局面。


2、九岭村:


九岭村位于三圳镇南部,距圩镇3公里,是蕉岭县委第一个党组织诞生地。东接梅州市蕉华工业园区,西临石窟河,路网四通八达,辖区总面积面积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65亩(水田1421亩,旱地744亩),山林4200亩,果园150亩。有 19个村民小组,561户,人口2164人。

九岭村是蕉岭县首批“长寿村”,有百岁老人1人,80岁以上老人82人。现有一个党总支,下设有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2人。2016年度村集体经济纯收入9.3万元(2011年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62元(2012年7219元,增长14%)。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千亩淮山基地、石斛培植基地、十里荷塘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家庭农场,主要农产品有淮山、莲藕、香蕉、石斛、蔬菜、水稻等,其中伍子湖家庭农场群被列为省级农业产业支撑示范点。

近年来,九岭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蕉岭县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总体要求,扎扎实实推进村庄建设,相继建设了长寿公园、江夏公园、延陵公园、九岭生态园、袁隆平超级稻种植基地、客家农耕文化艺术长廊等十几处风景优美、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游览点,不仅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生活提供极大便利,而且还明显化优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九岭村先后获得计划生育先进村、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村、生态村、卫生村、信用村、先进基层党组织、长寿村等荣誉称号10多项。


3、芳心村


芳心村地处三圳圩,辖芳心、圩前、黄上黄下、新会4个自然村,有21个村民小组,15个村民理事会。辖区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1962亩,共有农户644户2286人。村设党总支1个,现有村“两委”干部6人,党员94人。拥有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市远程教育先进单位等17个金字招牌。

在县、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芳心村立足本村实际,探索建立“一核三元、四权同步、多层共治”的村级治理体系。“一核”是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该村积极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村党组织负责召集村级会议,党组织、村委会对村级财务开支实行“两签两审”,创新村党组织提名村监事会、村民理事会成员制度,实现了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三元”是协商议事会进行决策、村民委员会负责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基础上,该村不断规范村委会职能,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创新协商议事平台,形成“三元”的治理架构。


4、白马村


白马村位于长潭镇中东部, 长潭镇白马村地处风景秀美的石窟河畔,总面积3.86平方公里。由上合、山下、田心、仓楼、河背5个自然村组成,下辖2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7户,总人口2380人。去年以来,在长潭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激活内生动力,成功实现平凡乡村到特色水乡的喜人蜕变。

蕉岭县作为全省首批14个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单位之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以“产业支撑、金融扶持、生态文明、村民自治”为四大抓手,促进产业、文化、生态有机融合,全力打造 “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有效实现村美民富。同时,蕉岭县以“客韵寿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核心,通过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有效激活群众内生动力,辐射带动全县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七星伴月”新农村建设格局。


5、东岭村


东岭村地处三圳镇西北部,距三圳镇府18公里,是我省著名的革命的革命老区之一。辖6个村民小组,共192户713人。目前,村党支部有党员35人,村“两委”干部共有4人,支委3人,村委3人。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站斗力。一是以打造红色党建品牌为抓手。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苏区红色资源紧密结合,实施东岭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致力玉将东岭村打造成全县的党建“标杆”。二实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将东岭“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引领基层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抓示范、创特色、带整体”的总体思路,把东岭村打造成红色资源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广泛的基层党建示范和精准扶贫示范村,示范带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真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红色村”拟规划建设党群活动综合服务中心、蓝坊肚战斗纪念园、“红色印象”研学基地、“革命红色线路”栈道等项目,总预计992.5万元,项目建设于去年7月启动,预计今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项目建成后,东岭村将成为蕉岭县具有乡村旅游、民俗展览、红色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活生化的“红色村”。


6、羊岃村


文福镇白湖村地处在文福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人口3006人,由22个村民小组组成,有7个自然村。贫困人口73户161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40户121人。山林面积36000亩,耕地面积1155亩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农业产业结构三分之二以上面积种植烤烟、花生、玉米,在村两委的积极带动下,使广大群众的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而文福镇白湖村羊岃位于文福镇东北边,属白湖村一个自然村,包括两个村民小组,共63户,290人。丘氏八世祖开基至今已有400余年,民风淳朴,耕读传家,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有最著名的“菲尔兹奖”、“马赛尔”.格罗斯曼奖”获得者、当代数学大师-丘成桐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士外籍院士)


7、广育村黑木耳产业园


广育村黑木耳产业园位于广育村庐山下,占地总面积15亩,由广育村“两委”利用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和产业帮扶资金投资兴建。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基地建设投资380万元,设备投资120万元。计划新建黑木耳菌种培养发菌室、净化室3000平方米及品种试验展示区10亩。建成后广育村借助“党建+现代农业”模式,与蕉岭县南山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水稻秸秆、稻糠、废旧木屑等农业生产废料为主要原料制作木耳菌包,并采取“党支部+公司+经济合作联社+农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模式,推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黑木耳500亩,同时带动周边100人在基地就业。正常生产后,预计年产出富硒黑木耳100万斤,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每个种植户每年增加纯收入3-5万元。



热门关键词

联系我们

  •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迎春南路121号汇丰大厦27楼
  • 0571-64626910
  • checrc@163.com
  • 0571-64626910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QQ
热线/微信

13128647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