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669 发布时间:2020-09-17 11:21:15
引言
关注乡村建设的你,刚刚开启了通往美丽乡村研究中心【新时代·新名村】系列文章的大门,这是这个系列的第三篇文章。
在这个系列里,编辑研会深扒近年来广为人知的村庄背后的好与坏,告诉你落寞村庄暗藏的美好和风光背后的缺点与不足。
如果你看腻了网上美妆博主式“吹爆”某某村庄的文章,想从新的角度接触乡村振兴经验,就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新时代·新名村】系列文章每周更新一篇,期待你加入我们的讨论!
早在2011年,乡村旅游就已经作为扶贫方式被写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0年过去了,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康庄大道”,耳熟能详的袁家村、莫干山、许村都是乡村旅游的典范。
但乡村旅游也是把双刃剑。它能让村庄从定期脱贫销号村变成年收入1300万的旅游村,却容易隐藏村庄旅游业发展的各种短板。宁夏龙王坝村,哪怕是在全宁夏而言都是颇有名气的农旅名村,从2015年的旅游年收300万到如今的1300万,龙王坝村的发展经验给那些刚刚踏入乡村旅游行业的村庄指出了一条明路。
龙王坝村的民俗节目表演
龙王坝村在2015年开始以“旅游村”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眼帘,但是准备工作却早已悄然开启。为了给发展乡村旅游打好基础,龙王坝村到处争取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砸了将近亿元的资金。
有人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傻,有钱怎么不一步到位?还分什么基建和旅游的先来后到?但是乡村发展资金的使用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基础建设进行到一半,钱不够了也许还能等等,争取到新的项目资金再继续。但是如果多线发展,对资金需求暴增的情况下,不仅容易引发分配争议,更容易导致基建的钱被分流,最后基础设施没搞好,旅游业前期砸的钱也打了水漂。
龙王坝村有耐心,也有毅力。完善基础设施之后,村里开始壮大林下产业经济,稳固旅游业的“根”:发展油用牡丹、万寿菊的种植、生态鸡养殖、九云山寺庙等等多方面的产业。
在做好这些花费巨大的“前期准备工作”之后,龙王坝村才开始正儿八经地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呼吁村民一起参与到餐饮、民宿、采摘等各种项目开发当中。同时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挖掘文化底蕴,保证龙王坝村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能够得到保障。
2015年,龙王坝村接待4万游客,收入300万;2016年,人数翻倍,收入高达920万元;2017年仅在春节期间,就有200多万游客来到这里,带来了180万的收入;2019年7月28日,龙王坝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在这之前还拿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各种称号。
游客在龙王坝村窑洞宾馆游玩
最实在的,还是整个村庄面貌和村民生活的变化。整个龙王坝村的道路都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实现了水泥硬化,自来水全部入户,并且主要观光道路上安装了路灯,还配备了文化广场和体育休闲设施等等。
收入高了,医疗和网络等基础设施也跟上了,村民看病也不像以前那么麻烦,垃圾也能得到集中整治处理。这些才是对于村民来说最实在的好处。
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给龙王坝村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龙王坝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地理优势、资金优势和自然文化优势,创造了令其他地方眼红的成绩。
龙王坝村的民俗节目表演
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正是因为龙王坝村的旅游业发展得风风火火,给它“挑刺”才更有意义。龙王坝村面临的问题,也是乡村旅游业进入下一阶段的“瓶颈”问题。
目前,龙王坝村把原本的农村打造出了景区水平,窑洞民房变成了特色民宿,也因此给当地农产品赋予了更多价值。油牡丹、金银花、红树莓、梅花鹿养殖中心等等多种产业也在丰富着龙王坝村的业态。
然而无论是产业还是旅游业,似乎都“卡住了”:村民的生活是比以前好了,但是普遍村民的收入结构却没有因为乡村旅游发生巨大变化。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和龙王坝村一样已经把乡村旅游做到了一定层次的村庄,又该怎样打造下一个“袁家村”案例?
企业单一,引导力有限
龙王坝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当地的龙泉湾山庄,很多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况。龙泉湾山庄主要开展窑洞宾馆、餐饮中心、滑雪场、游乐场和生态大棚几个项目,但是自身实力毕竟有限,辐射的范围也仅限于附近的几家农户,哪怕尽力吸纳村民,也只是杯水车薪。 龙王坝村本身走的就是“公司+农户”的模式路线,靠延伸产业链带动本村村民,村民有两种方式参与:一是资本要素参与,包括利用自家房产开民宿、开商店等等;二是通过劳动要素参与,比如进入生态大棚进行育苗、除草等农业劳务作业,或者在宾馆等场馆受聘成为服务员等。贫困户自身能力不足
哪怕是现有的机遇,许多农户处于自身能力问题也未能充分把握。在龙王坝村的调研当中显示,大多数开办了民宿的村民并不会给游客提供农家饭,理由是“不会做饭”。仅有少部分会回答“有时候做,但做的一般”。
不难想像,村民是不可能像城市里的上班族一样天天点外卖的,明明经常要自己做饭,却还表示自己“不会做”,或者“不做”,暴露出了至少两个问题:
一是村民缺乏多维度的服务培训。没有受过餐饮等服务行业专门培训的村民,只能靠自己的摸索来试探哪些服务是他们需要提供的,而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潜在的消费点在哪里。
例如一顿农家乐,没经过培训的他们可能觉得做着费劲,做不好了还吃力不讨好,还不如不做,但是优质的当地特色餐饮较之饭店菜式,对顾客带来的体验具有“先天优势”:这是农民自家会做的饭菜,而不是饭店标准化的菜式,这是游客心中的共识。
《舌尖上的中国》早期拍摄许多都是乡村土灶,备受欢迎,到了第三部开始宣传什么锅,烹饪的人看起来也都是大厨范儿,反倒被网友“吐槽”,差评不断。“乡意”才是农家乐的精髓,而不是“味道”本身。 在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中,编辑研介绍过明月村就对村民有着专门的“培训课堂”,课堂上不仅教村民各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他们的旅游商业意识,意义就在于此。
缺少资金和信贷优惠政策
尽管从全村发展情况来看,龙王坝村前后还是获得了不少的政府等投资,但是对于脱贫户来说,资金可就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问题了。 有的脱贫户想在3间客房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接待能力,但是却苦于缺乏资金,实在没办法拿出这笔钱。想去贷款吧,脱贫户贷款没有政策支撑,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缺乏细水长流的引客措施
乡村旅游过度依赖“旅游旺季”,也是龙王坝村,甚至更多乡村的通病。他们的引客方式非常有限,并且从观念上就认为旅游淡季人少就是正常现象,尤其是对于打工的人来说,有没有客人都一样能拿到工资,更加削弱了积极性。结语
我们常常在向好的村庄案例学习,学习他们已经做到的事情,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做的再好,也只能模仿,无法超越? 龙王坝村有着羡煞旁人的成就,却也暴露出其瓶颈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挖掘那些仍有欠缺的点,并且结合自身情况想出独到的解决办法,远比照搬人家已经做过的东西高效得多,村庄经验要上升而不是原地踏步,根本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