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0571-58506776

0571-64626910

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课题:新型农村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子?

浏览次数:1388        发布时间:2021-03-01 10:42:21

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可持续的农村居民聚居模式,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利用农村各种资源,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人类聚居环境。“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赋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的诠释,这意味着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应同时推进。合理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并根据村庄发展特点,采取适宜的空间建设模式,是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的课题。


我国农村互相之间区别较大,在发展模式上要充分考虑差异化,做到因地制宜,我国农村根据所处的不同区位,可分为城中村、城郊型、城边型;从村庄周边环境来看,有的完全处于山区,有的靠近沿海,有的处于丘陵,有的地处平原;农业的主要产业划分,可以分为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型、服务产业型、资源开发型,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也使得相应地区的农村经济基础差别巨大。


一、适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村庄
适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村庄一般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具有一定地理位置优势,离上一层级行政单位或中心村等距离较近,拥有较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村庄接受城市辐射和发展多元产业,容易寻求建设资金;另一方面是自然生态条件良好,自然环境是农村环境得以成型的基础条件,农村社区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留、继承和发展原有的自然纹理、合理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打造具有归属感的特色乡村。

2、具备较好的民俗文化条件

我国农村因自然条件和地域分布的影响,多数农村保留着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空间布局及建筑文化,特别是一些具有少数民俗特色的村庄和传统文化遗产丰富的村庄。在这类村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尊重、保护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对历史性建筑要注重保存修复,新建建筑要注意吸收民俗文化内涵,从平面布局、院落布局、建筑装饰、建筑色彩等多方面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求

1、生活生产相结合图片保留传统农村劳作的生活方式,包括院落、院宅建设,同时加入现代城镇化元素,两者如何在一个地区和谐共生是新型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与新任务。例如,在农村居民点改造中,不应只是“集中上楼”,应保留一定的宅院空间,延续宅院农耕劳作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鼓励农民转变就业模式的同时,应考虑保留传统的生活习俗。
2、合理确定一个农村居民社区的规模图片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初期,要形成区域化的发展模式,形成大约300-500人一个社区,要满足相应的配套和到生产劳作场地的服务半径要求,且服务半径不宜过大。

3、风貌建设保留地域特色

在建设过程中,景观要保留与田园自然镶嵌的肌理、保留古树名木、宅前屋后河溪景观,建筑材质采用原生态本土材质,建筑风格保留传统地域风格。结合各村实际发展重点,应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保护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特色,农村建设可与休闲乡村旅游相结合,让更多的人能体验农村质朴的文明特色。
4、节约土地,旧城新城共同建设图片新型农村社区的住宅开发应节约利用土地,建议采用多层公寓与联排院落相结合,不宜全部采用多层公寓或独栋院落。将乡情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彰显农村特色风貌。


新型农村社区特征

新型农村社区功能
1、“自下而上”自治功能
原有的村民自治机制将转移到新型社区,例如组织居民开展民主选举、民主议事等管理功能。
2、提升经济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重要的一项功能是探索多种经济发展路径,在适应农村特色集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社会资源、培育新型产业,探索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渠道。
3、管理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建立起一种政府主导和社区管理共同作用的管理机制,具有维护自身社区安全和调节村民纠纷等功能。
4、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是城市功能向乡村的延伸,社区建设中,将实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大幅度提升,更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文化物质需求。

5、文化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应注重民俗文化的建设,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到重点保护、大力开发;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各种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介于传统村落和城市社区之间,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应探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建设模式,实施差异化引导。
1、纳入城区型社区
主要指位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型农村社区,该类社区应以原有的城郊村为基础建设,力争建设成为与周边建成区风格协调、设施共享的低成本城市社区,居住人群以非农就业为主,建设模式以城镇导向为主,积极促进农民向市民身份转变;
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并与周边已有设施协调共享,统筹考虑;在保留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公共交流空间的营造,增强社区活力和居民的归属感。
2、镇区融合型社区
主要指在规划镇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型农村社区。此类社区既要兼顾小城镇建设,又要服务农村。主要吸纳镇区周边村庄的人口,这部分人口以镇区或县城非农就业为主,生活方式大多处于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渡阶段。

这类社区建设应以低成本、兼顾农业生产为原则,积极纳入镇区的总体规划,与镇区实现设施共享。要为农耕习惯和农业生产服务保留充分的空间,在社区外围可分片安排少量家庭菜园,作为社区公共资源,可采用租赁的方式,满足有耕作意愿的社区居民需求,也可作为向往田园生活的城镇居民休闲耕作的土地资源;重点考虑农业生产相关的服务和镇区生活配套职能,特别是为农村金融服务、农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用地预留空间。 


镇区融合型社区空间示意图

3、农业服务型社区
主要指在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居住人群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该类社区应符合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将农业耕作与教育、观光旅游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开放式农村社区,并实现农业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要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的特点与需求。首先,要为农业生产相关需求预留充足的空间,比如每个居住组团就近设置农业生产用地,可放置农机具、晾晒谷物等;为农业合作社、各类农业生产协会预留空间,倡导农民自主发展,为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和各类农业协会在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条件。其次,在居住组团外围设置家庭菜园,可采用租赁或分包的方式,满足有耕作意愿的农民需求。最后,应综合利用农地,推广农业观光、教育和休闲等功能,如在社区外围安排教育农园、观光农园等设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农地的多元价值。

此外,社区周围的大量农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绿地作用,因此,绿化景观应结合村民院落布置,不宜建设大面积绿地。


农业服务型社区空间布局模式

4、旅游服务型社区
主要指在旅游景区周边的新型农村社区,此类社区的主要居住人群以从事旅游服务、手工业和农业为主。应以其自然山水或人文景观特色为基础,充分考虑游客和社区居民的特点,规划建设成为与旅游景区良好结合、充满活力、交通便利、功能完善的旅游型社区。

要尊重地形和生态本底条件,采用分散组团式布局,充分利用优美的环境,创造具有特色的社区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营造小尺度、有特色的宜居空间;旅游服务功能与社区生活功能相对独立,减少游客对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

(图文素材来源于绿维文旅、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平台)

热门关键词

联系我们

  •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迎春南路121号汇丰大厦27楼
  • 0571-64626910
  • checrc@163.com
  • 0571-64626910

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服务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QQ
热线/微信

13128647908